【PCB大牛经验分享】PCB布局的思路和原则
PCB布局设计是 PCB 整个设计流程中的首个重要设计环节。越复杂的PCB板,布局的好坏越能直接影响到后期布线的实现难易程度。布局设计依靠PCB设计工程师的电路基础功底与设计经验丰富程度。本文就和大家分享一位PCB大牛的PCB布局思路。
村田深圳EMC-LAB正式开业 EMC测试服务预约现已开启
2021年1月,为了更好地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客户,助力客户推进技术升级和加速投放市场的步伐,村田电子贸易(深圳)有限公司凭借多年以来累积的EMC测试服务经验和深厚的技术成果,在深圳投入建设的EMC-LAB(电磁兼容实验中心-LAB)正式开始运行,并已开启预约。
浪涌防护设计元件压敏电阻和TVS管的应用
众所周知,电子产品在使用中经常会遇到意外的电压瞬变和浪涌,从而导致电子产品的损坏,损坏的原因是电子产品中的半导体器件(包括二极管、晶体管、可控硅和集成电路等)被烧毁或击穿。
冈山村田制作所举行新生产厂房竣工仪式
随着这座新生产厂房的建成,村田将构建一套能满足电子设备高功能化和汽车电气设备的普及所带来的陶瓷部件中长期需求增长的体制。此外,扩建厚生栋是为了充实福利设施,在今后人员增加时可用于确保会议、食堂等所需空间。
PCB板上多长的走线才是传输线?
传输线的定义是有信号回流的信号线(由两条一定长度导线组成,一条是信号传播路径,另一条是信号返回路径),最常见的传输线也就是我们PCB板上的走线。那么,PCB板上多长的走线才是传输线呢?
可靠性设计的十个重点
规定定性定量的可靠性要求。有了可靠性指标,开展可靠性设计才有目标,才能对开发的产品可靠性进行考核,避免产品在顾客使用中因故障频繁而使开发商和顾客利益受到损失。最常用的可靠性指标有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和使用寿命。
Murata Electronics LQM18DH片式电感器
Murata Electronics LQM18DH片式电感器的额定电流为100mA至120mA,自谐振频率为32MHz至40MHz,最大直流电阻为1.37Ω。这些电感器符合AEC-Q200标准,温度高达+150°C,采用铁氧体磁芯结构。
PCB的器件布局
在PCB板的设计中,布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系统布局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布线的效果,合理的布局可以有以下优点:
· 节省电路板的空间,以减少成本;
· 使系统的体积变小;
· 使系统的可靠性提高。
对比电容理解电感
电感与电容一样,都是自身不消耗能量的存储器件,从虚坐标上看,电阻属于实部,那么电感存储磁场属于虚部的上半部,电容存储电场属于虚部的下半部,可以认为电感恰好是电容的反面,所以借用电容的一些参数来理解电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些
DC-DC电源的注意事项
DC-DC电路的特点是效率高,升降压灵活,但电路相对复杂,存在较大干扰。一般常见的电路结构有Boost和Buck两种,Boost用于升压,Buck用于降压。Boost和Buck电路都是通过MOS管开关来控制电感和电容间的能量转换
设计电路原理图,硬件工程师需时刻牢记的十大准则
电路设计能否一次性通过测试,除了跟硬件工程师自身的专业理论有关,还包括对硬件项目设计的熟悉程度。比如对元器件原理、选型与使用,懂得绘制原理图、PCB设计、软件工具使用外,还要学会如何调试、优化电路,特别是在设计前期,对电路设计细节的把握
电感线圈4大特性参数,你真的弄懂了吗?
电感线圈也是家用电器、仪器仪表及其他电子产品中常用的元件之一,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进行工作的电子元器件。它的电特性和电容器相反,“通低频,阻高频”。高频信号通过电感线圈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很难通过
教你正确区分“过孔开窗”与“过孔盖油”
“过孔开窗”和“过孔盖油”是电路板设计中的两个专业术语。如果你是一个初学电子的小白,听到某人说了句:“把这个电路板给我设计成过孔开窗的”,是不是感觉说这话的人很牛。不过,千万别被专业术语给吓坏了,“过孔开窗”“过孔盖油”,就是电路板设计中的一个关于过孔如何处理的方式而已
高速PCB材料的选择需要满足5大要求,你造吗?
作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PCB设计工程师,我们不仅要掌握高速PCB设计技能,还需要对其他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比如高速PCB材料的选择。这是因为,PCB材料的选择错误也会对高速数字电路的信号传输性能造成不良影响。
最近很火的MLCC到底是什么,其特点和作用是什么?
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 (Multi-layer Ceramic Capacitor 简称MLCC)是电子整机中主要的被动贴片元件之一,它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最先由美国公司研制成功,后来在日本公司(如村田Murata、TDK、太阳诱电等)迅速发展及产业化,至今依然在全球MLCC领域保持优势
IDC发布2021年AR/VR 市场10大预测
在新冠肺炎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双重冲击之下,AR/VR产业在2020年仍然在终端、软件、应用各方面实现了诸多突破。疫情背景下“宅经济”的出现,也使得AR/VR在B端和C端同时拥有了更现实和迫切的入口。IDC FutureScape对中国AR/VR市场的预测如下: